杰康分享PM0.5来了!比PM2.5更邪乎?
字号:T|T
时间:2014年03月18日信息来源:不详 点击:次
继PM2.5之后,不受欢迎的空中细颗粒家族,又一个成员暴得大名
———PM0.5。
“粒径小于0.5微米的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危害更大”,复旦大
学研究团队近日发布的这一结论,令人们恐慌“PM0.5时代”的迫
近。而当地环保部门则表态:P M0 .5近期并无列入监测的必要。
PM0.5果真比PM2.5更可怕吗?课题研究者谨慎回应,这只是为大
气颗粒物污染防治提供了新的方向,粒径0.5微米到底是不是颗粒
物的关键切点,尚需更多研究来验证。
呼吸道里“折返跑”
10月28日,复旦大学新闻中心发布了一项登上国际公共卫生领域
权威期刊《环境与健康展望》的科研成果。阚海东教授课题组在
大气颗粒物污染与健康研究领域取得进展,发现粒径小于0 .5微
米的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危害更大。
经历过空气污染主角PM2.5近两年的科普,“PM0.5危害更大”的
消息立刻吸引了媒体和公众的视线,“PM0.5时代”来了的惊呼迅
疾抢占网络。
随后江苏省环保厅总工程师通过当地媒体回应,短期内不会对
PM0.5进行监测,并认为“过度关注PM 0 .5有失偏颇”。
而课题组负责人———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、上海市大气颗粒
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的阚海东教授最近异常忙碌,他接受采访
的第一句就强调:“千万不要炒作PM0.5这个概念”。
近年来我国多地发生严重雾霾天气,最严重的污染物是PM 2.5。
“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在2.5微米之下,什么粒径的颗粒物健康
危害更大。这方面国际上的文献较多,但我国的文献较少。”阚
海东介绍。
课题组因此在我国某城市测量了0 .25—10微米(即PM 0.25—PM
10)范围内23组不同粒径的颗粒物数量浓度,分析和比较了它们与
居民健康风险的关系。
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,粒径在0 .25—0 .50微米范围内的颗粒物
数量浓度与居民健康危害(尤其是心血管疾病风险)的关系最为显
著,且粒径越小,健康危害越大。而粒径大于0 .50微米的颗粒物
数量浓度与居民健康风险没有显著关联。
微观肺的物理结构,人体呼吸系统从气管、支气管到肺泡分为传
导区和呼吸区。传导区形如树状的气管与支气管仅供气体流动之
用,不具备呼吸功能,而呼吸区大量的肺泡和毛细血管进行氧气
和二氧化碳的交换,完成基本的呼吸作用。
深呼吸一口,“隐形”在空气中的颗粒物随之进入呼吸系统并完
成侵袭。颗粒物的粒径大小是决定沉积机理与部位的关键因素。
研究普遍认为,在气管及上端支气管中,气流速度较大,最早现
身的粒径较大的颗粒物受惯性作用明显而沉积。管径较小的细支
气管气流速度较小,粒径较小的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逐渐沉降;
最后,到达肺泡深处的超细颗粒物主要在布朗运动的扩散作用下
慢慢沉积。
研究者之一孟夏推测,颗粒物的粒径越小,其对应的数量浓度和
总表面积越大,越有可能吸附更多的有害物质进入人体;对人体
的危害也有可能与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在下呼吸道的沉降方式有
关,粒径小于0 .50微米的颗粒物主要以扩散方式沉积,而大于0
.50微米的颗粒物主要以撞击方式沉积。
阚海东将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在下呼吸道的沉积比喻为“折返
跑”,粒径较大的“跑起来”相对困难,一般在上呼吸道通过撞
击沉积。而PM 0 .5在呼吸管道里较灵活,可以沿着气流一直扩散
到肺泡。而一旦PM 0 .5进入肺泡,就有可能越过人体的血气屏障
危及健康。
现在监测“没必要”
“我们应该重点关注更小粒径的颗粒物,而不仅仅是PM 2.5。
”阚海东认为,他们的研究结论为我国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提供
了新的方向。
PM 0 .5是否对健康影响更大?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
潘小川直言,仅仅一个研究结论还不能得到公认,“我们和德国
人合作,监测过PM 1甚至PM 0 .5和PM 0 .05,但不太好说PM 0
.5对人体的影响比PM 2.5严重,只能说超细颗粒物对健康有危
害。”
潘小川认为,PM 0 .5对人群影响是否严重,关键取决于它吸附的
化学污染物的成分,而不在于粒径的大小,“粒径小容易进到深
部,可以直接入血,可以长期滞留,可以更多地被吸入,从这个
角度讲,PM 0 .5更容易造成危害。但不能说简单得出粒径越小,
危害越大的结论”。
颗粒物在人体呼吸系统中的最终沉积量还受呼吸系统清除机制的
影响。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邓启红等的颗粒物在人体呼
吸系统传输与沉积模拟系统显示,传导区沉积的颗粒物在气管支
气管内壁纤毛运动作用下快速清除,一般能够在24小时内清除50%
左右的颗粒物。
而呼吸区沉积的超细颗粒物不断被肺泡表面大量的吞噬细胞吞
噬,然后通过巨噬细胞运动及肺泡的缩张逐渐转移至传导区,再
经纤毛运动清除,但肺泡清除效率非常低,一般需要几个月甚至
几年的时间。
关于危害的争论并不容易得到验证,潘小川介绍,很早就有实验
证明,PM 0 .5可从肺里不受阻碍地呼出来,但肺脏对于颗粒物的
通透问题属于毒理学,只能通过动物试验等方式测算,难以通过
人体试验得到结论。
公布结论中“粒径大于0 .50微米的颗粒物数量浓度与居民健康风
险没有显著关联”的结论也挑战了学界的普遍认知。
“我们监测了不同粒径的颗粒物数量浓度,然后与疾病的发生进
行统计学上的回归分析,看哪一部分的粒径分布与健康的关联最
为密切”,阚海东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,谨慎地为研究增加了
限定条件:“这是一个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,我们一直强调的是
统计学上的关联。要得到因果关系,尚需更多的研究来证实。”
从健康效应结局来看,复旦大学课题组发现PM 0 .5与心血管疾病
的关联更为密切。0 .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,有能力透过血气屏
障,进入循环系统,从而危害心血管,同时它们还可改变心血管
系统的交感—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平衡。
“PM2.5的健康危害,是经过成千上万个在世界各地开展的研究所
广泛证实的,这是政府部门立法和监测PM2.5的前提。”阚海东表
示,他们关于PM 0 .5的研究仅仅是探索的开始,0 .5微米到底是
不是一个关键的切点,远不能盖棺论定。
“从这点上说,我不赞成相关部门立即广泛开展对PM 0 .5的监
测。”他表示同意江苏省环保厅总工的观点,现在监测0.5完全没
有必要。而目前,世界卫生组织、美国环保署等国际机构均未推
出基于PM0.5的空气质量标准。
自保措施
德国学者在研究颗粒物的数量和质量组成时发现,PM 2.5颗粒中
88%为超细颗粒,而超细颗粒质量只占PM2.5质量的5%,表明大气
颗粒物的数量浓度主要由超细颗粒决定,而其质量浓度主要由粗
颗粒物决定。
今年1月,环境科学杂志刊发北京城区可吸入颗粒物分布与呼吸系
统疾病的相关分析文章,通过对4种颗粒物浓度和1500多名病人的
相关分析得出,无论是采暖期还是非采暖期,细颗粒物的数量浓
度均高于粗颗粒物,并且颗粒物粒径越小,污染物数量浓度越
高,不同粒径颗粒物浓度值大小排序为
PM0.3>PM0.5>PM3.0>PM5.0。
如何阻击PM 0 .5这样无孔不入的超细颗粒物,学界认为的根本措
施是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,强化多污染源综合管理,开展区域
联防联控。而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。
在家紧闭门窗,可以减少颗粒物从室外到室内的渗透速率、降低
室内颗粒物浓度。而阚海东建议,在出现雾霾天气或大气污染物
浓度较高时,应减少室外活动的时间或强度,以及适当佩戴有颗
粒物防护作用的口罩。
美国环保署开展的一些人体研究提示,含om ega-3脂肪酸的鱼油
可能减轻颗粒物和臭氧导致的心肺健康危害。但这些研究成果都
是在国外低浓度污染条件下取得的,在我国能否发挥作用尚需证
实。阚海东提醒,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营养品也有可能一定程度上
保护人体免受雾霾天气危害。杰康净化www.jnjk.com
———PM0.5。
“粒径小于0.5微米的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危害更大”,复旦大
学研究团队近日发布的这一结论,令人们恐慌“PM0.5时代”的迫
近。而当地环保部门则表态:P M0 .5近期并无列入监测的必要。
PM0.5果真比PM2.5更可怕吗?课题研究者谨慎回应,这只是为大
气颗粒物污染防治提供了新的方向,粒径0.5微米到底是不是颗粒
物的关键切点,尚需更多研究来验证。
呼吸道里“折返跑”
10月28日,复旦大学新闻中心发布了一项登上国际公共卫生领域
权威期刊《环境与健康展望》的科研成果。阚海东教授课题组在
大气颗粒物污染与健康研究领域取得进展,发现粒径小于0 .5微
米的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危害更大。
经历过空气污染主角PM2.5近两年的科普,“PM0.5危害更大”的
消息立刻吸引了媒体和公众的视线,“PM0.5时代”来了的惊呼迅
疾抢占网络。
随后江苏省环保厅总工程师通过当地媒体回应,短期内不会对
PM0.5进行监测,并认为“过度关注PM 0 .5有失偏颇”。
而课题组负责人———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、上海市大气颗粒
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的阚海东教授最近异常忙碌,他接受采访
的第一句就强调:“千万不要炒作PM0.5这个概念”。
近年来我国多地发生严重雾霾天气,最严重的污染物是PM 2.5。
“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在2.5微米之下,什么粒径的颗粒物健康
危害更大。这方面国际上的文献较多,但我国的文献较少。”阚
海东介绍。
课题组因此在我国某城市测量了0 .25—10微米(即PM 0.25—PM
10)范围内23组不同粒径的颗粒物数量浓度,分析和比较了它们与
居民健康风险的关系。
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,粒径在0 .25—0 .50微米范围内的颗粒物
数量浓度与居民健康危害(尤其是心血管疾病风险)的关系最为显
著,且粒径越小,健康危害越大。而粒径大于0 .50微米的颗粒物
数量浓度与居民健康风险没有显著关联。
微观肺的物理结构,人体呼吸系统从气管、支气管到肺泡分为传
导区和呼吸区。传导区形如树状的气管与支气管仅供气体流动之
用,不具备呼吸功能,而呼吸区大量的肺泡和毛细血管进行氧气
和二氧化碳的交换,完成基本的呼吸作用。
深呼吸一口,“隐形”在空气中的颗粒物随之进入呼吸系统并完
成侵袭。颗粒物的粒径大小是决定沉积机理与部位的关键因素。
研究普遍认为,在气管及上端支气管中,气流速度较大,最早现
身的粒径较大的颗粒物受惯性作用明显而沉积。管径较小的细支
气管气流速度较小,粒径较小的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逐渐沉降;
最后,到达肺泡深处的超细颗粒物主要在布朗运动的扩散作用下
慢慢沉积。
研究者之一孟夏推测,颗粒物的粒径越小,其对应的数量浓度和
总表面积越大,越有可能吸附更多的有害物质进入人体;对人体
的危害也有可能与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在下呼吸道的沉降方式有
关,粒径小于0 .50微米的颗粒物主要以扩散方式沉积,而大于0
.50微米的颗粒物主要以撞击方式沉积。
阚海东将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在下呼吸道的沉积比喻为“折返
跑”,粒径较大的“跑起来”相对困难,一般在上呼吸道通过撞
击沉积。而PM 0 .5在呼吸管道里较灵活,可以沿着气流一直扩散
到肺泡。而一旦PM 0 .5进入肺泡,就有可能越过人体的血气屏障
危及健康。
现在监测“没必要”
“我们应该重点关注更小粒径的颗粒物,而不仅仅是PM 2.5。
”阚海东认为,他们的研究结论为我国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提供
了新的方向。
PM 0 .5是否对健康影响更大?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
潘小川直言,仅仅一个研究结论还不能得到公认,“我们和德国
人合作,监测过PM 1甚至PM 0 .5和PM 0 .05,但不太好说PM 0
.5对人体的影响比PM 2.5严重,只能说超细颗粒物对健康有危
害。”
潘小川认为,PM 0 .5对人群影响是否严重,关键取决于它吸附的
化学污染物的成分,而不在于粒径的大小,“粒径小容易进到深
部,可以直接入血,可以长期滞留,可以更多地被吸入,从这个
角度讲,PM 0 .5更容易造成危害。但不能说简单得出粒径越小,
危害越大的结论”。
颗粒物在人体呼吸系统中的最终沉积量还受呼吸系统清除机制的
影响。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邓启红等的颗粒物在人体呼
吸系统传输与沉积模拟系统显示,传导区沉积的颗粒物在气管支
气管内壁纤毛运动作用下快速清除,一般能够在24小时内清除50%
左右的颗粒物。
而呼吸区沉积的超细颗粒物不断被肺泡表面大量的吞噬细胞吞
噬,然后通过巨噬细胞运动及肺泡的缩张逐渐转移至传导区,再
经纤毛运动清除,但肺泡清除效率非常低,一般需要几个月甚至
几年的时间。
关于危害的争论并不容易得到验证,潘小川介绍,很早就有实验
证明,PM 0 .5可从肺里不受阻碍地呼出来,但肺脏对于颗粒物的
通透问题属于毒理学,只能通过动物试验等方式测算,难以通过
人体试验得到结论。
公布结论中“粒径大于0 .50微米的颗粒物数量浓度与居民健康风
险没有显著关联”的结论也挑战了学界的普遍认知。
“我们监测了不同粒径的颗粒物数量浓度,然后与疾病的发生进
行统计学上的回归分析,看哪一部分的粒径分布与健康的关联最
为密切”,阚海东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,谨慎地为研究增加了
限定条件:“这是一个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,我们一直强调的是
统计学上的关联。要得到因果关系,尚需更多的研究来证实。”
从健康效应结局来看,复旦大学课题组发现PM 0 .5与心血管疾病
的关联更为密切。0 .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,有能力透过血气屏
障,进入循环系统,从而危害心血管,同时它们还可改变心血管
系统的交感—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平衡。
“PM2.5的健康危害,是经过成千上万个在世界各地开展的研究所
广泛证实的,这是政府部门立法和监测PM2.5的前提。”阚海东表
示,他们关于PM 0 .5的研究仅仅是探索的开始,0 .5微米到底是
不是一个关键的切点,远不能盖棺论定。
“从这点上说,我不赞成相关部门立即广泛开展对PM 0 .5的监
测。”他表示同意江苏省环保厅总工的观点,现在监测0.5完全没
有必要。而目前,世界卫生组织、美国环保署等国际机构均未推
出基于PM0.5的空气质量标准。
自保措施
德国学者在研究颗粒物的数量和质量组成时发现,PM 2.5颗粒中
88%为超细颗粒,而超细颗粒质量只占PM2.5质量的5%,表明大气
颗粒物的数量浓度主要由超细颗粒决定,而其质量浓度主要由粗
颗粒物决定。
今年1月,环境科学杂志刊发北京城区可吸入颗粒物分布与呼吸系
统疾病的相关分析文章,通过对4种颗粒物浓度和1500多名病人的
相关分析得出,无论是采暖期还是非采暖期,细颗粒物的数量浓
度均高于粗颗粒物,并且颗粒物粒径越小,污染物数量浓度越
高,不同粒径颗粒物浓度值大小排序为
PM0.3>PM0.5>PM3.0>PM5.0。
如何阻击PM 0 .5这样无孔不入的超细颗粒物,学界认为的根本措
施是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,强化多污染源综合管理,开展区域
联防联控。而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。
在家紧闭门窗,可以减少颗粒物从室外到室内的渗透速率、降低
室内颗粒物浓度。而阚海东建议,在出现雾霾天气或大气污染物
浓度较高时,应减少室外活动的时间或强度,以及适当佩戴有颗
粒物防护作用的口罩。
美国环保署开展的一些人体研究提示,含om ega-3脂肪酸的鱼油
可能减轻颗粒物和臭氧导致的心肺健康危害。但这些研究成果都
是在国外低浓度污染条件下取得的,在我国能否发挥作用尚需证
实。阚海东提醒,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营养品也有可能一定程度上
保护人体免受雾霾天气危害。杰康净化www.jnjk.com
订购热线:0531-85967228;手机:13065004554
公司传真:00531-85991718
网站:http://www.jnjk.com
企业简介
注册商标为“鑫洁康”.主要有"鑫洁康"牌 JHT系列: 超净工作台、A2 B2型:生物安全柜.TFG系列:通风柜、FLS系列:风淋室、CL系列:百级层流罩. KJX系列:空气循环净化器.[壁挂式]:空气净化消毒器、[家用]:空气净化消毒器.[车用]:空气净化消毒器.实验工作台系列、101系列:鼓风电热恒温干燥箱、202系列:电热恒温干燥箱、303系列:电热恒温培养箱等...
此文关键字: 空气净化设备,实验室设备,超净台,超净工作台